极目新闻记者刘玉琴
实习生郭梦雅刘秋妤
通讯员陈灏
“最后一步是给高压线绝缘。不是我们想象的胶装,而是直接用绝缘盒扣压。”7月13日,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朱志强正在指导学生备战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国赛。他正在给学生讲解高压线“特种兵”平台。
2023年,朱志强指导学生的参赛作品《高压线“特种兵”——配网不停电剥皮接线搭火自动化作业平台》,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实现了全国高职在该赛道零的突破。
从教多年,朱志强是大家眼中当之无愧的“发明大王”——以第一发明人获专利78项,主持研制设备18套,主持省级以上课题6项,指导团队在各类大赛中荣膺国家最高奖7项。
高压线“特种兵”实现零的突破
朱志强的工作室一分为二,中间用一排资料柜隔开,一半是伏案办公的区域,另一半则是一个小型的临时操作间。为了方便设计研发和与团队成员交流,他将高压线“特种兵”平台的核心设计拆分到了临时操作室。
从2021年开始,朱志强带领学生团队攻克配网带电作业技术。事关生产与生活的配电网,需要及时予以修复或更换,提升设备健康水平。针对人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工作效率低等痛点,朱志强团队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出高压线“特种兵”平台。该平台可在不停电状态下,智能高效地代替人工完成配电、配网、消缺、检修等工作。
朱志强透露,目前针对电网设备的日常维护,市场上已实现了带电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技术,但他们研发的自动化平台,可替代常用的工业机器人设备,一键自动完成高压线的剥皮、接线、搭火和绝缘等工作,克服了机器人方案需要多人协同操作难题,成功将原来的作业成本由300万元降至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设备无需借助绝缘斗臂车辅助举升,能够消除地形、杆塔等环境的限制,真正做到带电作业全覆盖,效率远高于人工操作和其他工业机器人设备,而且通过更换或改造模块,可实现安装接地环、更换老旧电缆等拓展功能。
2023年11月,朱志强团队凭借作品——高压线“特种兵”,在全国二千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二百五十多万学生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这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首次获得该奖项。
目前,高压线“特种兵”平台技术正在实现产业化,设备已初步完成试点,成功完成现场作业39次,并与湖北孝感供电公司及其下属公司达成订购意向。
他培养的学生成长速度超前
2009年,28岁的朱志强从四川一家冶金设计院走上了职业教育讲台。
除了日常上课,朱志强常常守在工作室,带着学生潜心科研,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完善高压线“特种兵”平台。目前,平台已经更迭到第三代,朱志强团队在攻克下一个难题:解决传感器识别精度受光照等环境影响的问题,实现高效、可靠地自动接线。
数年如一日,朱志强如饥似渴地钻研机电技术。通过以赛促学,学生学到了真本领,毕业后成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高职生。
该校2022届毕业生胡家伟目前任职于湖北三江航天险峰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二时,胡家伟加入了朱志强的团队,负责平台的机械加工工作。
胡家伟透露,企业实习期原本是六个月,但他在第三个月时就能熟练操作技术设备,精确把握工差,工匠师傅夸他基本功扎实。因过硬的机械加工技能,胡家伟曾参与载人飞船相关项目及精密零件加工等任务。
胡家伟说:“朱老师总是不断强调,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是工作的首要原则。”他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朱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三紧”原则——确保袖口、领口、下摆紧固,以及工具和量具要及时归位,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师傅的一致认可。
湖北职院2011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古明良,目前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做研发工程师,从事机械设备研发工作。“我是我们办公室唯一的专科生,去年公司招的基本都是985和211院校的研究生。”毕业多年,古明良在工作岗位上稳步提升,2014年还曾参与南极科考码头的选址、建造、地形勘探等工作。
大二时,古明良加入了朱志强的机电创新团队,备战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朱教授带领我们学习新工艺,比如零件受力的计算,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都学不到。”古明良说,在学校时经常亲手操作设备,自己除了学到非常扎实的技能知识,还锻炼出了很强的项目管理经验,学习能力比同届的毕业生强很多。
“发明大王”指导学生获7项国家级奖
朱志强挂帅学校机电创新团队以来,指导学生团队与本科名校同台竞技,在各种创新创业和挑战杯大赛中,斩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3项,湖北省一等奖18项。
战果累累,但朱志强更看重的是奖项背后学生的成长,“以赛促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这个初衷远比获奖更重要。”
谈起备赛的收获,古明良说,“这一辈子都忘不了。”2010年,朱志强带着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击败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当时比赛的主题是设计一款高楼救援逃生装置。
“我们设计的产品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使用的零配件最少,机械结构最简单,产品稳定性最高,功能性更强。”比赛虽已成往事,但古明良的语气里仍旧难掩自豪。
在备战此次比赛时,古明良担任了项目组长,负责零部件设计及加工制造、测试改进等工作。很多时候涉及专业之外的知识,古明良就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补课。备赛时学到的项目管理能力,让他受益至今。
刘欣曾是朱志强的学生,目前也在湖北职院任教。“朱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有限,真正的创新,深植于对机械系统每个环节的透彻洞察,要跳出传统框架独立思考。”刘欣说。
刘欣回忆,在一次备赛中,高压线“特种兵”六百多斤的机器需要调试,机器的重量和复杂性给调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将机器吊在高压线上,让它能够自驱爬上去。”刘欣兴奋地描述着那次突破性的尝试,这样不仅解决了调试问题,还助力机器升级到了更高效的第三代。
刘欣、古明良和胡家伟的成长轨迹是朱志强团队培养学生模式的缩影。每年10月,朱志强都会牵头,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将新生分配到机电创新协会、机电创新研究所和企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不同的“熔炉”,经过基地实训、零部件制作、产品研发等对学生分层“炼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
(朱志强在德国交流学习)
近三年来,朱志强先后承担企业横向课题6项,转让专利4项,为企业开发试制产品12项,产品、服务助推协同企业间接收入3200万元。曾先后荣获荆楚工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当选全国科协十大代表,省党代表,入选湖北省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